-
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會議在日本仙臺東北大學召開
隨著事業發展并鼓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2017年首次增加了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1名。我國大陸增加的有4名(以姓氏筆畫為序):王立平(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孫明月(中科院金屬所)、宋影偉(中科院金屬所)、周峰(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日前,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會議在日本仙臺東
2017/09 lijun 70
-
石墨烯上制備直徑可控納米孔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NUSTMISIS)的專家,與其他國家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共同開展一系列快重離子輻照石墨烯實驗。結果顯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在石墨烯上制備直徑可控的納米孔。 此次實驗中,科學家用大量高能碳、氧、碘、金、鉭和氙離子輻照石墨烯,結果顯示,改變離子能量能夠在石墨烯上制備直徑為1至4納米的小孔。 NUSTMISIS客座教授、物理數學副博士阿爾卡季·克拉舍寧尼科
2017/09 lijun 68
-
蠶業所發現多種不同蛋白質檢測可用肉眼完成
日前,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馬琳博士的光誘導的自組裝機理在傳感器陣列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研究利用光誘導的碲化鎘(CdTe)量子點的自組裝現象,同時完成了10種蛋白質的可視化識別區分。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材料化學雜志B》上。研究人員以兩種不同發射波長的碲化鎘量子點為傳感單元,基于光引發的自組裝原理,構建了多通道熒光傳感器陣列,根據碲化鎘量子點熒光顏色及強度
2017/09 lijun 69
-
團隊創造性地利用自由流動的一層超薄水膜
新研究中,張希成團隊創造性地利用自由流動的一層超薄水膜(不到200微米厚),成功讓液態水產生太赫茲波,從而將液態物質囊括進太赫茲光源的隊伍。他們向水膜內聚焦飛秒激光脈沖,將水分子離子化,產生自由電子,最終放射出太赫茲波。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之前發現的空氣等離子體等其他太赫茲光源相比,來自液態水的太赫茲波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性。比如,對空氣等離子體來說,激光脈沖持續時間越短,產生的太赫茲波越多,而液態水
2017/09 lijun 90
-
中國石墨烯論文專利數量全世界第一
石墨烯是一種神奇的二維材料。它只有一個碳原子的厚度,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平面薄膜。2004年,兩位英國物理學家利用微機械剝離方法首次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石墨烯晶體能夠真正獨立存在。二人也因此于201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譽,世界各國在石墨烯上的競爭愈演愈烈。9月8日,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美國化學文摘社聯合發布了《石墨烯研發態勢監測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這
2017/09 lijun 66